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重生三国之大将军何苗 > 第91章 何苗访李准

第91章 何苗访李准 (第2/2页)

听到李准用平淡的语气说出这几个字,何苗赔笑道:“端平公莫怪,只是在下离京前,曾受师长所托,要去拜访娄氏长者。”

“倒是不知府君也有师传。”

何氏是南阳宛县人,李氏就是宛县最大的豪强,李准不会不知道何氏一门之事。

若说何进有师长,李准倒还觉得说得过去。

何苗?此人不过是一介武夫,只是生了具好皮囊,又沾了兄长与妹妹的光,才得以入朝为官。至少,李准从未听过何苗传习过诗书。

“在下曾随伯喈公习过诗书。”何苗答道。二人既然聊了起来,那先攀攀交情总是没错的。

“敢问府君通哪一经?”

“不敢言通经传,只是勉强学了些。”

李准之前还有不解,若蔡邕真是何苗师长,那袁氏该不会赤裸裸地要南阳豪强给何苗难堪。

蔡邕之母为袁氏女,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虽不是同一支,可五百年前也是一家,一笔写不出两个袁字,更别说蔡邕与袁隗还有着马融那一层关系。

想来何苗与蔡邕的师生情,该是全消耗在了蔡邕举荐其为南阳郡守一事上。

何苗既然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李准也就不再试探了,直接问道:“不知府君来我李氏族中,是有何事?”

“在下是为正方而来。”何苗开门见山道。

李准听到这个名字,脑子里又转了起来。

为李严而来?是辞官之事?还是何苗想来寻李严数日前所为的那个麻烦。即便是何苗要来寻麻烦,也不该到李氏族中啊!何况何苗今日的神色也不是像来寻麻烦的。

“府君可直言。”李准示意道。

“端平公是否推举了正方为南阳铁官?”

看到李准点点头,何苗又说道。

“端平公也知道这秋计之事的紧要,不管是上缴田税,又或是旬月之后的上计,两事都离不了正方执掌的仓曹。若正方此时离任,在下实在是不好处理此事,还望端平公收回成命。”

何苗言辞恳切,却不得李准之意。

“在下不过是一介乡野之人,受不得府君此言。再说了,南阳铁官虽不如一郡郡守,可大小也是个六百石,家国之事,岂能由你我轻言决之?在下既已举荐了正方,哪里能做到府君所说的‘收回成命’?”

话到此处,李准又试探道:“莫非...府君对着铁官人选已有了定计?”

在李准看来,何苗突然造访,又谈及铁官之事,说不准是否是幕后之人要求何苗如此做的,他开口试探一句也不为过。

“在下虽年轻,但亦知道其中的门道,万不会对此职位产生妄念。”何苗此话,既是回答李准所问,亦是回应李准“乡野之人”所言。

李准眼睛虽是半闭,却紧紧地盯着何苗的神色,想要从中看出些端倪。

何苗又道:“在下与端平公明言吧!端平公亦知张子议是谁的门下,这南阳郡守之位,苗做不做得稳,还得看这秋计之事。若端平公能让正方暂留在仓曹,苗可保其后三年,这郡中孝廉之位,可由端平公、由李氏决定其中半数。”

南阳每年的孝廉之数是六人,三年的半数就是九人。九个六百石,何苗这份承诺不可谓不重。

“正方不过三百石之位,府君就能保证其会助你成事?”

“正方执掌仓曹也有些年头了,有他在,其下诸县必不敢阳奉阴违。”

“就算各县如数上缴钱粮,也不足府君所需之数一半吧。”

听到李准回问的这两句,何苗已经知道李准意动。

“但若各县在此事上动了手脚,苗亦不能承其重。”

泰半之数的县治都已经将钱粮上缴了,但难保其不会在县中的账册上动手脚,李准也倒是能认同何苗的想法。

“举荐正方的书信已经送出,要想追回已是不可及,在下怕是爱莫能助。”李准还在试探。

“端平公可另派族中子弟暂代铁官之职,正方虽任铁官,亦可留在郡府帮在下旬月。若端平公应允,苗可担其中干系。”

李准还是没有直接答应何苗所求,只是说他会派人去追书信。

何苗得到这个答复,也不再说什么,告辞离开。

待李准亲自送何苗离府、回到院中之中,叫人过来,吩咐道。

“派人去郡府中查探,看正方这几日是否与这郡守有私。”

仆人应声而走,又被李准叫住。

“再去查,看是否有哪家的人与何苗见过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