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挑战历史:在宋朝建设现代化国家 > 第35章 东北生产建设兵团

第35章 东北生产建设兵团 (第2/2页)

所以说,北宋的厢军一般没啥卵用,也不需要训练,无非就是充当一下地方权贵的免费劳动力,维持一下地方秩序,比方说镇压小规模起义啥的,基本不需要上阵杀敌。

宋朝的主要作战精锐力量是禁军,一旦前线的禁军失败了,后方的厢军就会丢盔弃甲望风而逃,根本没有任何作战欲望。这也是历史上金国攻破开封后能够短时间控制淮河以北的原因之一,开封的禁军都败了,其他州府的厢军也就自然而然跑路或者投降。

同时,厢军还是一个缓和社会矛盾的工具。每逢灾荒时节,在遭灾的地区会出现大量的流民,如果当地的地方官员无法妥善处理,会激起民变甚至是农民起义。

每到这个时候,地方官府就会将流民当中那些身体强壮的或者有特殊技能的人吸纳进厢军部队,其中不乏猎户、屠户、泥瓦工、木匠之类的人,以此来削弱灾民们造反的实力和底气。

在宋朝,这种吸纳造反人员进入厢军的做法叫做招安,最有名的就是招安水泊梁山108好汉。

常年累月的招安导致厢军虽然数量庞大高达五十万,但战斗力却很差劲。随之而来的还有地方面临的财政压力,养这么多厢军也是要花不少钱的,而这些钱只能从农民的头上来,可能原本抽三成税,因为要养的闲杂人等太多,增抽到五成税……

羊毛出在羊身上,只能再苦一苦百姓了。

厢军一直尾大不掉,其带来的种种弊端让赵构头疼不已,长时间养着这么多闲人也不是个办法。大宋如今政局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厢军基本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如果直接解雇让他们卷铺盖滚蛋回家,那估计早上被炒鱿鱼下午就敢造反,实在是很难办。

现在正好有用得到他们的地方了——屯垦戍边。

古代的东北、岭南、西南、西北等地人烟稀少,在中原人看来都是蛮荒之地,只有被流放的人才会去这种鸟不拉屎的不毛之地。

一开始得知要被派到白山黑水之地,大家都是极不情愿的,可赵构给的条件实在是太多了。

凡事愿意加入东北生产建设兵团的厢兵,可以享受很多福利:免交赋税,提供住房,免费治病,节假日发放肉食和精粮,子女免费读书,没有配偶的还会分配一名女真女子作为妻子……

在这些福利的吸引下,大家都心动了,争先恐后地抢着要去,最终挑选出了24万名精壮男子,组建成8个军的编制,构成了东北生产建设兵团的主要框架。

随之同去的还有家属、近亲等人共计达一百万人,大约是整个大宋1%的人口。如果妥善经营,东北那片富饶的土地一定不会辜负他们。

北至鄂霍次克海,西接外兴安岭,南抵鸭绿江,东至库页岛的近二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被分作八个军区,每军区由一个军屯垦和驻守,每个军区又划分成三个师级单位,师的职权等同于州市。

师部下又辖旅、团,团部相当于乡镇单位,一个团部有军人一千,连同家属五千以上,已经初步具备生产规模。

虽然说东北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土地肥沃,十分有利于耕种,但这个时代的东北平原还大多是茂密的原始森林,要把森林变成良田还是需要费不少功夫的。

像伐木,刨树根,拔草,锄地这么苦的活儿谁来干?

那当然是女真奴隶咯,倒也不是奴役他们,这叫劳动改造好吧!

修建房屋、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一时间,整个内外东北地区的生产建设工作热火朝天,这片原始丛林迎来了中原文明的第一次大规模改造。

不出三年,整个东北的粮食足以养活半个大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